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
打点计时器加速度公式推导
同理S5-S2=S6-S3=3a2T^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2打点计时器加速度公式推导:a=ΔS/t^2。
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
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
二、 运动图象
设有N个间隔,则第N个间隔的长度是:S(N)-S(N-1),第(N-1)个间隔的长度是:S(N-1)-S(N-2)。则两个间隔即三个相邻的点间的长度为:S(N)-S(N-1)-S(N-1)-S(N-2)=S(N)+S(N-2)-2S(N-1)。
用通式S=at^2/2计算,则有S(N)=a(Nt)^2/2,S(N-1)=a(N-1)t^2/2,S(N-2)=a(N-2)t^2/2,t为规定的时间间隔,将它们带入S(N)+S(N-2)-2S(N-1)中,提取公因式at^2/2后,则有N^2+(N-2)^2-2(N-1)^2=2,2与公因式at^2/2相乘,得at^2,即三个相邻的点间的长度S(N)+S(N-2)-2S(N-1)=at^2,求加速度则为:a=ΔS/t^2。
一位同学进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1)现有下列器材可供选择:铁架台、电火花计
1通过对v—t图象位移的求法,明确“面积”与位移的关系。(1)该实验中,要有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重锤;通过打点计时器来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不需要秒表,打点计时器需要的是交流电源,因此低压直流电源不需要,缺少低压交流电源,由于验证机械能公式中可以把物体质量约掉,因此不需要天平,同时实验中缺少刻度尺.
需要电磁打点计时器及复写纸,不需要电火花计时器及碳粉纸、220V交流电源.
(2)这位同学从打出的几条纸带中,挑出较为理想的一条纸带.把开始打的个点标为A,随后连续的几个点依次标记为点B、C、D、E和F,测量出各点间的距离,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所以所依据的公式a=△xT2.
(3)设A到B之间的距离为x1,以后各段分别为x2、x3、x4,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得:x3-x1=2a1T2
x4-x2=2a2T2
为了更加准确的求(4)该实验误的⑤通过第1个s、第2个s、第3个s、……、第n个s(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主要来源是空气的阻力和纸带的摩擦;可用增大重锤重力的方法减小该误.解加速度,我们对两个加速度取平均值
得:a=12(a1+a2)
即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0.0134+0.0096)?(0.0058+0.0019)4×(0.02))2m/s2=9.63m/s2
测量值比标准值偏小.
故为:(1)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是:电火花计时器及碳粉纸、220V交流电源、低压直流电源、天平、秒表;缺少的器材是:低压交流电源、刻度尺、重锤.
(2)a=△xT2;(3)9.63m/s2;偏小;(4)空气的阻力和纸带的摩擦;增大重锤重力.
打点计时器实验中,求加速度时用的逐法具体是怎么算的
1、两种打点计时器的由Vt^2=2as,得s∝Vt^2,或Vt∝√s。异同点这个公式你应该知道吧?t是时间间隔,a是加速度,△s是相同连续时间间隔的位移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加速度a=5m/s2,问:10s后汽车走过的位移为多少?(汽车沿直线运动)打点计时器上,一般去0.1s为一个计数点,这里的t就是0.1s了
然后再量位移,再计算位移
比如个0.1s内的位移为1m,第二个0.1s为2m,那么
△s=2-1=1m
代入有1m=a0.01s^2a=100m/s^2
这是最简单的了。。麻烦的就是逐法,因为上面的数据波动可能会比较大
给你个公式算把。。
a=〔(s6+s5+s4)-(s3+s2+s1)〕/9t^2
一般用这个公式就够了,即简单又科学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重要知识点讲解
基本概念: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最核心公式
末速度与时间关系:Vt=Vo+at
速度与位移关系:Vt^2-Vo^2=2as
●重要公式补充
(3)中间位置速度V(s)=[(Vo^2+Vt^2)/2]1/2;
(4)公式推论Δs=aT^2;备注:式子中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这个公式也是打点计时器求加速度实验的原理方程。
●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
⑴受恒外力作用
⑵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重要比例关系
由Vt=at,得Vt∝t。
由s=(at^2)/2,得s∝t^2,或t∝2√s。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2
一、直线运动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说明:(1)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2)物体可以简化成质点的情况:①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平动)。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如研究地球的公转)。
二、参考系和坐标系
1、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说明:(1)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2)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原则是以使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简单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2、坐标系:为定量研究质点的位置及变化,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如质点沿直线运动,以该直线为x轴;研究平面上的运动可建立直角坐标系。
三、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个确定的点表示。如“3s末”;和“4s②前1秒内、前2秒内、……、前n秒内的位移之比初”。
2、时间:是两个时刻间的一段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表示。
1、位置:质点所在空间对应的点。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来描述。
2、位移: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线段的长度。
3、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五、速度与速率
1、速度: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v= ),是矢量,方向与Δx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瞬时速度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其大小叫瞬时速率,前者是矢量,后者是标量。
3、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度(v= ),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而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率,是标量。
说明:速度都是矢量,速率都是标量;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及方向,而速率只能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只有在单方向直线运动中,平均速率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即位移大小等于路程时才相等。
六、加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改变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3、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4、方向: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5、理解:要注意区别速度(v)、速度的改变(Δv)、速度的变化率( )。加速度的大小即,而加速度的方向即Δv的方向
七。速度、速度变化量及加速度有哪些区别?
速度等于位移跟时间的比值。它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方向。也可以说是描述物置变化的快慢和位置变化的方向。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它描述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和变化的方向。加速度的大小由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多少共同决定,与速度本身的大小以及速度变化的大小无必然联系。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3
二、 推论
1、 vt/2=v=(v0+v)/2
2、△x=at2 { xm-xn=(m-n)at2 }
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1)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 :Vn=1:2:3: :n
(2)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时间内全位移X之比:
(3)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
S1:S2:S3::Sn=1:3:5::(2n—1)
t1:t2:t3::tn=1:√2:√3::√n
(5)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之比:
t1:t2:t3::tn=1:(√2—1):(√3—√2)::(√n—√n—1)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解法。
三、两种运动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v0=0 a=-g
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2、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
怎么才能学好物理
1、改变观念
和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并且内容也不算是很多,也更容易掌握一些。但是能学好初中物理,不见得就能学好高中物理了。如果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物理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所以想要学好高中物理,首先就需要改变观念,应该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从头开始。
2、培养对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想要学好高中物理就要对物理这门学科充满兴趣。那么,怎么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物理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理科生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多注意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地方。甚至是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万有引力知识点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2、v—t图象(速度图象)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四、位置、位移和路程球卫星的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4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概念及公式】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s(t)=1/2·at^2+v(0)t=【v(t)^2-v(0)^2】/(2a)={【v(t)+v(0)】/2}t
v(t)=v(0)+at
其中a为加速度,v(0)为初速度,v(t)为t秒时的速度 s(t)为t秒时的位移 速度公式:v=v0+at
位移公式:x=v0t+1/2at²;
位移---速度公式:2ax=v2;-v02;
⑴受恒外力作用 ⑵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规律】
瞬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1=V0+at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s=V0t+1/2·at^2
瞬时速度与加速度、位移的关系:V^2-V0^2=2as
位移公式 X=Vot+1/2·at ^2=Vo·t(匀速直线运动)
位移公式推导:
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平均速度时间,故s=[(v0+v)/2]·t
利用速度公式v=v0+at,得s=[(v0+v0+at)/2]·t=[v0+at/2]·t=v0·t+1/2·at^2
⑵利用微积分的基本定义可知,速度函数(关于时间)是位移函数的导数,而加速度函数是关于速度函数的导数,写成式子就是ds/dt=v,/dt=a,d2s/dt2=a
于是v=∫adt=at+v0,v0就是初速度,可以是任意的常数
进而有s=∫vdt=∫(at+v0)dt=1/2at^2+v0·t+C,(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显然t=0时,s=0,故这个任意常数C=0,于是有
s=1/2·at^2+v0·t
这就是位移公式。
推论 V^2-Vo^2=2ax
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X=aT^2(△X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内位移,T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的时间长度)
X为位移。
V为末速度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⑴重要比例关系
由Vt=at,得Vt∝t。
由s=(at^2)/2,得s∝t^2,或t∝2√s。
①第1秒末、第2秒末、……、第n秒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Vn=1:2:3:……:n。
推导:aT1 : aT2 : aT3 : ..... : aTn
s1:s2:s3:……sn=1:4:9……:n^2。
推导:1/2·a(T1)^2: 1/2·a(T2)^2: 1/2·a(T3)^2: ...... : 1/2·a(Tn)^2
③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n个t内(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xⅠ:xⅡ:xⅢ……:xn=1:3:5:……:(2n-1)。
推导:1/2·a(t)^2:1/2·a(2t)^2-1/2·a(t)^2:1/2·a(3t)^2-1/2·a(2t)^2
④通过前1s、前2s、前3s……、前ns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t1:t2:……:tn=1:√2:√3……:√n。
推导:由s=1/2a(t)^2t1=√2s/at2=√4s/at3=√6s/a
tⅠ:tⅡ:tⅢ……tN=1:(√2-1):(√3-√2)……:(√n-√n-1)
推导:t1=√(2s/a)t2=√(2×2s/a)-√(2s/a)=√(2s/a)×(√2-1)t3=√(2×3s/a)-√(2×2s/a)=√(2s/a)×(√3-√2)…… 注⑵2=4⑶2=9
【分类】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同向(即同号),则是加速运动;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即异号),则是减速运动
速度无变化(a=0时),若初速度等于瞬时速度,且速度不改变,不增加也不减少,则运动状态为,匀速直线运动;若速度为0,则运动状态为静止。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5
知识点概述
1掌握用v—t图象描述位移的方法.
2掌握匀变速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运用(知道其推导方法).
2.过程与方法:
2通过图像问题,学会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验证匀加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求法。
3练习位移与时间公式的应用
知识点总结
位移--时间图象(s-t图)
(1)描述: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和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
(1)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或某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倾斜直线则表示其作匀速直线运动。
(2)s-t图象中斜率(倾斜程度)大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斜率(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3)s-t图象中直线倾斜方式(方向)不同,意味着两直线运动方向相反。
(5)s-t图象若平行于t轴,则表示物体静止。
(6)s-t图象并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7)s-t图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常见考点考法
解:因为物体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
x = v0t + at2/2 x=m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6
一、 基本概念
1、 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 参考系: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3、 坐标系:定量的描述运动,采用坐标系。
4、 时刻和时间间隔: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5、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 位移:表示物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分类 平均速度: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之比。
瞬时速度: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 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 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 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a=(vt—v0)/t (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电火花 墨粉盒 电压220V 电源的频率50 Hz时,每隔0.02 s打一次点
2、纸带分析;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有哪些
1、善于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与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衔接,初中阶段的物理为你高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你可以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思维方式转变,实现知识上的带入,在做物理题的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考虑各种解题方法,不要局限于某一种解题思路,分析相关物理知识时,要及时总结规律,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灵活的思辨能力。
2、我们要做好新的物理知识学习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已学过的知识点的巩固,思考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深化自己对于物理知识上的印象,避免遗忘知识点。
3、做好物理知识上的复习和预习工作,要有一个准确地复习,时刻按照开展复习工作,达到学过的知识不会被遗忘的目的,在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要做好预习工作,这样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准确抓住老师所讲的物理重点与难点。
匀速圆周运动知识点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打点计时器,求加速度
电磁打点计时器: 振针 复写纸 工作电压为4-6V 电源的频率50 Hz时,每隔0.02 s打一次点这道题容易,考的是你对相邻相等时间内位移公式的运用,即△S=aT2的运用。
你看我门品使用的都是直接套用这道题不行,你用BD长减去AC长等于CD-AB
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但是他们并不相邻,
相邻的时候等于aT2,也会就是说BC-AB=aT2,CD-BC=aT2,则CD-AB=2aT2
19.72⑴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故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14.56=5.16cm=0.056m=2aT2=2a0.10.1=2.8m/s~2
vc是BD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BD的平均速度=BD/T=19.72cm/100.02=0.986m/s
物理高一,打点计时器vt图像求教,有例图
由Vt^2=2as,得s∝Vt^2,或Vt∝√s。高中物理中的打点计时器类问题,主要是通过纸带上的点,计算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方法如下:
(2)中间时刻速度V(t)=(Vt+Vo)/2=x/t;2、实际的实验纸带加速度计算:由于实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导致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不完全相等,为减小计算加速度时产生的偶然误,采用隔位分析法计算,可以减小运算量,方法是,用S1,S2,S3.......表示相邻计数点的距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根据△S=aT^2有
S4-S1=(S4-S3)+(S3-S2)+(S2-S1)=3a1T^2
求出a1=(S4-St还是时间间隔,s1~s6是从个计数点开始没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不是位移,也不是位移,而是单位时间内的位移!)1)/3T^2 a2=(S5-S2)/3T^2 a3=(S6-S3)/3T^2
再求平均值计算加速度:a=(a1+a2+a3)/3
扩展资料:
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分析
1、自由落体运动初始点的分析
看纸带的前两个点的距离是否接近2mm,接近2mm的纸带才是由静止开始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纸带。
2、实验纸带是否研究匀变速运动的分析
测量纸带上相邻各点的距离之是否相等,若相等就是匀变速运动,否则就不是;即匀变速运动的纸带相邻两点的距离满足 s(n+1)-s(n)=aT^2
3、计算匀变速运动中某点瞬时速度
由匀变速运动物体在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该段位移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V(n)=[s(n)+s(n+1)]/2t
s(n)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个计时点的位移,s(n+1)指第N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s(n)+s(n+1)]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即把要求的点包括在了他们中间即N处),t指发生两个相邻计数点(N-1到N,N到N+1)之间的时间间隔.2T就是时间间隔总和。
参考资料来源:
如何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
(2)中间时刻速度V(t)=(Vt+Vo7、 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置变化的快慢程度。)/2=x/t;平均速度:用刻度尺测量出总位移,再用点的间隔个数×0.02s求出总时间,总位移除以总时间。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瞬时速度:先求出相邻两个计数点(每五个计时点为一个计数点,这样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为
0.1s,便于计算)之间的位移÷0.2s,平均速度即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加速度:用量法,误较小。
打点计时器求加速度
Vo为初速度这个都学过了,忘的不多了,好好看下书,这事最简单最基本的物理实验题了,就那几个公式,变过来,变过去,万ΔS=Sm-Sn=(m-n)aT^2变不离其宗
(x6-x3+x5-x2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x4-x1)/(9乘以0.01)=a
高中物理打点计时器问题,求加速度。
条件: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很轻松啊,有一种逐法是误最小的一种计算,题目中一共有6段,那么用法如下:(CD+DE+EF)-(OA+AB+BC)/9T^2 ,T是已知的打点周期,如果题中是打出的点的话就用0.02代,如果是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话就用0.1去代。
想速度的`变化量是描述速度改变多少的,它等于物体的末速度和初速度的矢量。它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变化的方向,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速度的变化与速度大小无必然联系。要知道怎么推X1: X2: X3: :Xn=1:2导我也告诉你,只要根据原始公式△X=aT^2即可
第六甚至可以用数据段的加速公式
=△S / T 2 = [(19.55-6.34)-6.34 0.01 /(3T)2月底与的距离减去3月底的距离,作为一个新的相邻的相等的时间位移△s'的,并且当时间是3倍的原始时间间隔,这也是通过分法结果。
一个= 6.87×0.01/9t 2,代时间t的结果,可以计算出你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最的是用逐法 就是写起来麻烦点
可用这些位移分别算出xOA,xAB,xBC,xCD,xDE,xEF
然后用(xCD+xDE+xEF)-(xOA+xAB+xBC)/(3T)的平方
就求出来a了
相同时间内的相邻位移公式啊···X1-X2=aT^2
高一物理中的计算加速度的逐法怎么用的,详细
一、 基本关系式逐法是为了减小系统误而在实验当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高中阶段逐法主要就在纸带打点计时器求加速度这一个问题上使用。对于匀变速运动来说,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是个定值。
设一 1.知识与技能:个物体做初速度为V0的匀加速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T内,通过的位移分别用S1,S2,S3……表示,则有
S1=V0T+1/2aT^2
S2=V02T+1/2a(2T)表达式:v =(vt+vo)/2、x=v·t、vt=v0+at、x = v0 + at2/2^2-S1
ΔS=S2-S1=aT^2
同理,也有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逐法的基本原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随便看看
- 2025-04-17 化工专业发展前景与就业 化工专业未来就
- 2025-04-17 hidden的反义词 hit的反义词
- 2025-04-17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校考 湖北第二师范
- 2025-04-17 cp101是什么意思 101pcs什么意思
- 2025-04-17 考研分数线提高了多少人 2021考研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