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科学上册讲解 初二科学上册电子书
关于初二上册科学
1在湖面上铺些宽木板,以减少集中压强,使车的力量分散,不容易压破冰面
初二科学上册讲解 初二科学上册电子书
初二科学上册讲解 初二科学上册电子书
初二科学上册讲解 初二科学上册电子书
初二科学上册讲解 初二科学上册电子书
2在冰面上事先撒土,土可以增大冰面的阻力,使人容易站立,不会滑到。
3把塑料袋的两个带子充分打开,不要让它过于集中,尽量让它平摊在手里。
目的是让西瓜的重力分散,把力量让手的更多面积来承受,面积越大,力量越小,手也就不会感觉那么痛了。
1.把东西卸了,分多次过或者找冰厚的地方过。 原理:车和冰的接触面积是一定的,车越轻压强就小;冰厚冰结实,不容易坏。
2.抱着西瓜。 原理:力是一定的,面积大,压强就小。
初二科学上册知识点
声这章不算难,考试也不会涉及的太多,但是自认为声音的特性这节很重要
光这章考点相对于声来说就较为多了,也难了点,光的反射,折射必须学的要很透彻
透镜这章是个难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等一定要搞明白
物态变化就较为简单了,这要记住物体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要吸热的,从气态变为固态要放热就好了
电学这章肯定是重头戏,电路图,实物连接,都要掌握的很牢固,原子核不能动,电子可以
还有就是一些较为细小的知识点了,考试前翻一翻书就都记起来了
八年级上册科学章知识点
故有知识的人,道义上有为后者代言的义务。人容易丧失的是同情心,而杜甫就是一个正面例子;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八上科学章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目录
八年级 科学章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总结
八年级科学章知识点
节 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①蒸发(蒸腾、升华)、
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
④下渗、
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 身上4/5是水分。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 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三节 水的浮力
1、 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 浮=G;
方向:垂直向上;
作用点:物体重心。
2、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 浮= G 排液=ρ液gV 排液
注意 :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 V排取m?)
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 浮 ②F 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 浮) ③F 浮=G 悬浮 此时V 排=V 物 ④F 浮=G 漂浮 此时 V 排< V 物 注意: 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物体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 F 浮=G (沉到水底时:F 浮+F 支持力=G) 4、 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ρ物时,上浮(终漂浮) ②当ρ液<ρ物 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 5、浮沉条件的应用 八年级科学知识点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叫溶液。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比较: 3、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 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氢氧化钙、气体除外)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3、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 方法 是:在其温度下,若其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若其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不溶解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如果加少量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4、室温(20℃)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1)大多数物质子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5、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前后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六节 物质的分离 1、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是晶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 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3、 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溶液较小);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 注: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小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4、水的净化 A、沉淀法:把水静置,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沉淀法。由于明矾或活性炭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一些较大的颗粒并慢慢沉到水底,因此,明矾、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 B、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要低于漏斗边缘,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末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侧;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上端。注: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C、蒸馏:把水加热,至水沸腾变成水蒸气,再经冷凝管冷却成水滴,这种净化水的方法称为蒸馏法,这样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馏水。 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5、沉淀、过滤及蒸发的比较 第七节 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1、 缺水的原因:自然原因: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少;分布不均(时间和空间)。人为原因:人口增长;水污染;水的重复利用率低;森林破坏。 2、 我国的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分配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缺乏,北方尤其明显。 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水的回收利用及防止水的污染。 八年级上册科学章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八年级上册物理章知识点 ★ 八年级上册物理章知识点总结 ★ 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 【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章节知识点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章知识点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整理 ★ 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1知识点整理 ★ 新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 八年级地理上册单元知识点 ★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1】[1]大气层(地面以上到 1 10 00 00 0 千 千米 米左右的高度)重要性:没有大气,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有陨石侵袭、温很大(火山喷发与旧存在)。 [2]大气分层(主要依据:大 大气 气温 温度 度垂 垂直 直分 分布 布特 特点 点):5 层(从下到上依次是对 对流 流层 层、 、平 平流 流层 层、 、中 中间 间层 层、 、暖 暖层 层、 、外 外层 层)。 [3]随高度增大温度降低的是:对流层、中间层。温度升高的是:平流层(飞机飞行、有臭氧层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暖层、外层 。 [4]对流层(与人类生活联系紧密)的显著特点:有 有强 强烈 烈的 的对 对流 流运 运动 动。 [5]对流运动的规律:冷 冷空 空气 气下 下降 降、 、暖 暖空 空气 气上 上升 升(制冷空调装上面、制暖空调装下面) 【2.2】[1]天气主要特点:短 短时 时间 间。 [2]天气5 要素:气 气温 温、 、气 气压 压、 、风 风、 、湿 湿度 度、 、降 降水。 [3]气温(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的单位(摄氏度) 、测量工具(三支温度计:普通温度计、温度计、温度计) 。 [4]百叶箱漆成白 白色,放置在离地面 1 1. .5 5m m的地方,门朝北 北开。 [5]一天之内的气温出现在:午 午后 后 2 2 时 时左 左右 右,气温出现在:日 日出 出前 前后 后。人的温度:2 22 2℃ ℃。 【2.3】[1]大气压: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2]证 证明 明大 大气 气压 压存 存在 在:吞蛋实验、覆杯实验、胶头滴管、吸管、挂钩、吊瓶静脉注射等。 [3]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而且数值很大。 [4]标准大气压的数值:1 1. .0 01 1× ×1 10 0 5 5 P Pa a = = 7 76 60 0m mm m 汞 汞柱 柱。 [5]大气压测量:水银气压计和空盒气压计。 [6]大气压大小和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高度增大,大气压减小。 [7]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大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维持稳定。 [8]气体或者液体的速 速度 度( (流 流速 速) )增 增大 大,压 压强 强减 减小 小。如:人要站在火车安全线以外。 【2.4】[1]大气压对天气影响:a、同一高度、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 b、高 高压 压区 区( (气 气流 流下 下降 降、 、天 天气 气晴 晴朗 朗、 、空 空气 气干 干燥 燥) )、低 低压 压区 区( (气 气流 流上 上升 升、 、天 天空 空多 多云 云、 、阴 阴雨 雨天 天气 气) )。 [2]大气压对人体影响:a、高山反应 b、拔火罐原理 c、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必须进行增压 d、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加压的宇航服。 [3]大气压对液体沸点影响:气 气压 压增 增大 大, ,液 液体 体沸 沸点 点升 升高 高;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 (实例:高原上饭难煮熟等)。 [4]生活用品与大气压:真空压缩保存袋、吸尘器、离心水泵 【2.5】[1]风:空气的水 水平 平运动(从 从高 高压 压区 区流 流向 向低 低压 压区 区)。 [2]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 风向 向和风 风速 速。 [3]风向(风吹 吹来 来的 的方 方向 向):有 8 种,使用风向标去观测(利 利用 用旗 旗帜 帜等 等物 物体 体的 的方 方向 向判 判断 断)。 [4]风速:单位(米/秒、千米/时)、分为12 级、常用风 风级 级表示、使用风速仪观测 【2.6】[1]空气湿度:常用相对湿度(使用%)表示、与温度关系(温度越高、湿度越大)、湿度计(干 干湿 湿球 球湿 湿度 度计 计、自动感应湿度计、毛发湿度计)。 [2]空气湿度越大,降水的概率越高。 [3]降 降水 水形 形成 成条 条件 件:a、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 b、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 c、空气中有微小的尘埃。 [4] ]降 降水 水包 包括 括雨 雨、 、雪 雪、 、冰 冰雹 雹等 等, , 常 常见 见的 的是 是降 降雨 雨. [5]降水量(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深度):度量单位(毫 毫米 米)、测量仪器(量雨筒) 第二章第三章都需要背的,第四章的知识点都是老师上课讲的,只要记住串并联电路特点就行了 单元声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速度测定器、清洗器、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线和紫外线。特点: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第四章 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光路图: 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初二科学上册浙教版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知识点 有经典例题啊
初二科学上册知识点(详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随便看看
- 2025-04-18 贪欢3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贪欲电视剧免费
- 2025-04-18 2023山东高考语文难度 2023山东高考语文难
- 2025-04-18 福建厦门高考会考什么科目_福建厦门高考
- 2025-04-18 湖南高考2021年录取率 2021年湖南高考录取
- 2025-04-18 天津乐购超市_天津乐购超市南开四马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