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普通高考语文诗词_2017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背的古诗词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1、《荀子·劝学》(节选):
2017普通高考语文诗词_2017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2017普通高考语文诗词_2017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2005年辽宁卷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017高考语文: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1.把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冯妇搏虎
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①。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②,莫之敢撄③。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④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孟子·尽心下》)
【注】 ①卒:后,终于。善士:善人,指不杀生的人。②嵎(yú ):山势险要的地方。③撄(yīng):迫近,触犯。④攘(rǎng)臂:捋袖伸臂、发怒欲斗的样子。
(1)则之野,有众逐虎。
译文:
(2)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译文:
解析:根据上下文语境,注意“之”“悦”等词。
:(1)他走到野外,看见许多人正在追赶一只老虎。
(2)大家见了都很高兴,可是他却被士人君子耻笑。
参考译文: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打虎,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善人。(有一次,)他走到野外,看见许多人正在追赶一只老虎。老虎背靠着山势险要的地方,没有人敢去接近它。大家望见冯妇,都跑向前去迎接他。于是冯妇就挽起袖子,伸出胳膊,跳下车来,准备和老虎搏斗。大家见了都很高兴,可是他却被士人君子耻笑。
2.阅读下面文字,翻译画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注】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译文: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译文:
解析:要准确把握(1)句中的“王”“霸”“足”“亡”词类活用意义和“诸侯自择师者”定语后置现象;(2)句把握语气和“是”“以”两个虚词。
:(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2)我们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参考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3.将下面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淀山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选自明·归有光《悠然亭记》)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译文:
解析:译时一要抓住“负”“推”“殆”“而”几个实虚词的含义和两个被动句“为……所不容”“忘于世”。二要理解淀山公的才华、政绩和德。
:淀山公依凭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数显有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起有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
参考译文: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以平民身份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现在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凭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数显有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起有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
课案训练
1.将下面文言语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1)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代汉语。
陈(蕃)仲举言为士则,行为士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1)言为士则,行为士范。
译文:
(2)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译文:
解析:翻译时几个现代汉语短语“言为心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礼贤下士”可以供比较借鉴,难点是“式”的理解,但据其宾语是“闾”(里巷)来看,结合后面内容可猜出是“经过”“到”“往”之意,可以理顺文意。
(2)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
参考译文:陈仲举的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他一开始做官,就有革新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一到任,就询问徐孺子居住的地方,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众人希望太守先进官署。”陈仲举说:“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
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单招语文必背古诗词有如下:
一、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二、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汉:曹。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三、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四、晚春。
唐代: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
五、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定要登上那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17年辽宁高考语文文言文
1. 辽宁历年语文高考题 只找到了05、08、09三年的。
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①也。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
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
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
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
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
臣每记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注]①湛如:安然。②《兔园册》:书名,即《兔园册府》,唐人编著,五代时流行民间,为村塾童蒙读本。
今佚。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恒其业 恒:固定 B.可以喻大喻:比喻 C.道能讽之 讽:背诵 D.遽命道对面草词遽:立即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果为马所颠仆 吾属今为之虏矣 B.不敢怠于衔辔 少益耆食,和于身也C.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一以委之 将以衅钟1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是① 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 ② 崇韬所谏,未至过当③ 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 ④ 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⑤ 何浅狭之甚耶 ⑥ 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B.任赞的戏语是讥讽冯道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水平不高。 C.冯道以其胆识劝谏庄宗,并指出了庄宗所为的不妥之处。
D.冯道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规劝明宗要日慎一日,居安思危。 1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
(4分) 庄 宗 与 梁 军 夹 河 对 垒 一 日 郭 崇 韬 以 诸 校伴 食 数 多 主者 不 办 请 少 罢 减。 1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俄而崇韬人谢,因道之解焉。(3分) (2)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
(3分)【参】11. B 12. D 13. C 14. A 15.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断句共4处,每处1分。
错一处扣1分。 16.(1)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2)陛下用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来显示吉祥。 【参考译文】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
他家先祖曾务农或为儒,没有一定职业。冯道年少时,性情纯朴厚道,好学能文,不以衣食粗陋为耻,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兴致盎然。
张承业不久举荐他做了霸府从事,稍后又任太原掌其时庄宗据有河北,文牍事务繁忙,统由冯道掌管。 庄宗与梁军隔黄河相对峙。
一天,郭宗韬以诸将校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请稍减员,庄宗发怒说:“我想给那些为我效力的人管几顿饭,自己都做不得主,那么河北三镇就请三军另外选择一人任主帅,我请求回太原,以避贤让路。”随即命冯道当面草拟文书,以向部下宣告。
冯道持笔呆了很久,庄宗严厉催促他,他缓缓起身答道:“我的职责就是掌管笔墨文书岂敢不奉命从事。如今大王您屡建大功,刚刚平定南方寇乱,崇韬所谏,未必失当,拒绝他可以却不可用刚才那番话挑起众议。
敌人若是得知,便会说大王您这里君臣不和了。希望再三考虑那便是天下的万幸。”
不久郭崇韬入朝致谢,因为冯道替他解了围。人们开始敬重冯道的胆识。
明宗入主洛阳后,立刻问近臣安重诲说:“先帝在位时的冯道郎中在什么地方?”安重诲回答:“不久前授翰林学士。”明宗说:“此人我久已熟知,是好宰相。”
很快便拜冯道为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就是从冯道开始设立的。不久冯道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
凡微无所依恃却有才干、有抱。
2. 2015高考文言文17篇
《明史·李东阳传》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住京城。
天顺八年,十八岁,成为进士,选为庶吉士,授官编修。积功晋升任侍讲学士,充任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朝廷因旱灾征求意见。李东阳摘录《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计几千言,把他呈献给朝廷。
称赞写得好。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他奉命前往祭祀。
回来后上书说: 臣奉命急行,恰好遇到大旱。天津一路,夏天的麦苗已枯,秋天的庄稼没有种,拉船的人没有完整的衣裳,扛锄头的面有饥色。
盗贼遍地,青州更加厉害。南方来的人说,江南、浙东的人满路都是,户口逐渐减少,空虚,仓库没有十天的积蓄,官员们欠缺几年的薪俸。
东南地区是财赋出产的地方,一年的饥荒就达到了这个地步;北方地区贫弱,向来没有积蓄,今年秋天再次歉收,怎么经受得起!事变的发生,恐怕不能预料。臣如果不是经过那个地方,虽则久处官府,每天审理奏疏,尚且不能够掌握其详细情况,何况陛下高居深宫呢? 臣在道路上询问,人们都说吃闲饭的人太多,费用无常,役频烦,赋税重叠。
京城土木工程频繁兴建,供役军士财物与气力都竭尽了,每次遇到上京城练,都宁不去。权势之家豪门大族,田产跨郡接县,还在不停地请求赏赐。
亲王的封国,供给达到二三十万。游手好闲之徒,托名皇亲仆从,常常在水陆考生也可能更看重“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文化“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要冲和都会之地大开店铺,搜刮商税。
建都于北方,仰仗东南地区供给,商人惊散,大都不是很小的原因。更有织造内官,纵容群小,闸河官吏没有不惊骇奔逃的,商贩和穷困的老到处骚动不安,这又是臣亲自看到的。
民间的情况,郡县不能知道;郡县的情况,朝廷不能知道;朝廷的情况,深宫中的不能知道。开始于容易隐瞒,形成于蒙蔽。
容忍隐瞒的祸患开始很小,被蒙蔽之后祸患就很深了。臣在山东,听说陛下因灾异多次出现,敕令群臣畅所欲言,不要隐讳。
虽然诏令多次下发,奏章都陈述了,而事情关涉内廷、贵戚的,动不动就被牵制,长年累月,都被遏制罢除。臣实在担心,今天所说,又成为空文。
请求选取从前朝廷内外的条奏,详细加以选择采纳,有必要施行。 赞赏叹息,都交给有关部门。
这时,几次召集阁臣当面商议政事。李东阳与首辅刘健等尽心进献忠言以供采纳,对于时政的阙失必定尽言极谏。
李东阳精于古文,内阁中奏章多交托给他草拟。奏疏发出,天下传诵。
3. 2015高考文言文17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 何以不拜?" 答曰:" 偷,那得行礼!"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 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 卿面何以汗?" 毓对曰:"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 卿何以不汗?" 对曰:"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兄弟二人少年时就有美名,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听说了兄弟二人的名气,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 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 于是下令召见。见面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他:" 你脸上怎么出汗了?" 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又问钟会:" 你脸上怎么不出汗?" 钟会回答:"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弈秋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工之侨献琴 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胶柱鼓瑟
原文
齐人就赵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楚人学舟
原文
楚人有习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诗画皆以人重
王士禛 清代诗人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敦、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4. 首次曝光,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有哪些变化
和2016年相比,2017年全国新课标语文《考试说明》在试题结构、赋分、题型、能力要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既遵循了稳定性和承继性,又体现了创新性。具体表现为:
(1)取消选考,将“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列为必考,在这两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理解”能力层级。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试题设置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选择题,两道主观题;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试题设置为一道四选一、一道五选二客观题,一道主观题。
(2)增加了对古文化知识的考查;
(3)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栏目中,增加了“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内容。
(4)加强了对信息筛选、整合能力的考查。
(5)诗歌阅读改为一道五选二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
(1)论述类文本阅读。全国三套卷的设题都中规中矩,难度适中。其中有数个选项在文中已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文字,但含意又不脱离文章。
(2)文言文的考查沿袭15年的考点。
(3)古代诗歌阅读将诗歌的写什么与怎么写合在一起考查,思想感情是必考考点,精炼,配分科学、规范。
(4)名句名篇默写。三套卷题型均为根据语境填写诗文句子,注重考查经典篇目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或富有哲理、启迪智慧的句子,不偏不怪。
(5)文学类文本阅读。甲卷为外国,乙、丙卷均为。材料长度均为1400字左右。注重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构思技巧。新的变化在于探究题回归。
(6)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套卷均为现代人物传记阅读。
(7)语言文字运用,进一步加强对语言表达准确的考查,如试卷中的第15题与第17题。第15题是虚词填空;第17题选用思维流程图。
(8)写作。2016年作文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注缺失,紧扣时代热点,聚焦立德树人,弘扬核心价值观,学生扩展阅读,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以表达与交流为提高的考试目的。乙卷一改以往的文字材料形式,以漫画作文出现。
2017全国卷1文言文解析
1. 2017全国卷Ⅰ高考作文怎么解析 2017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故事”;考生用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呈现你所认识的”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这些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 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或热情的,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
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译文: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相互对照、相互发明……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 每一个都是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
2.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目及专家解析是什么
试题内容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四岁能写直径一尺的字,景帝召见考核他,非常喜欢,抱来放在膝上,赐给果品钱钞。后来两次奉召讲解《尚书》大义,符合心意,奉诏命进京学习。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流。
(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 ⑥数人物,还看今朝。 ( ) 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 2017全国Ⅱ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学生自觉继承、转化文化传统,增强意识和感,增强特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又让考生能够脱颖而出。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
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 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 ,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 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③④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之间关系,等等。
“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3. 2017年河南语文高考文言文有哪些
2017年河南语文高考文言文有:一、古诗词部分:1. 氓(2)《诗经》2. 短歌行(2)曹3. 归园田居(其一,2)陶渊明4. 蜀道难(3)李白5. 秋兴八首(其一,3)杜甫6. 咏怀古迹 (其三,3) 杜甫7. 登高(3)杜甫8.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4)李清照9.声声慢(寻寻觅觅,4)李清照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辛弃疾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辛弃疾二、文言文部分: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1) 《战国策》2.兰亭集序(全文,2)王羲之3.游褒禅山记(第三段,2)王安石4.赤壁赋(全文,2)苏轼5.寡人之于国也(全文,3)《孟子》6.劝学(全文,3)《荀子》7.过秦论(后三段,3)贾谊8.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部分,4)司马迁9.陈情表(全文,5)李密10.归去来兮辞并序(全文,5)陶渊明11.滕王阁序(2-3段,5)王勃括号内的数字为必修课本的册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随便看看
- 2025-04-18 高考语文神级0分作文范文 高考语文神级
- 2025-04-18 2021年热门专业有哪些 2020年热门专业有哪
- 2025-04-18 如何让社团成员离开学校 如何让社团成员
- 2025-04-18 哈尔滨有啥好的艺术院校 哈尔滨有什么艺
- 2025-04-18 平城中学校军训时间是多久 平城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