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报告传染病分类及统计

为加强传染病防治管理,我国对传染病进行分级分类,根据传播途径、严重程度、危害性和预防控制措施等因素,将法定报告传染病划分为甲、乙、丙三类,共计 132 种。

法定报告传染病分类及统计法定报告传染病分类及统计


甲类法定报告传染病

甲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危害性高,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对人群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共有 21 种,包括炭疽、鼠疫、霍乱、天花、狂犬病等。

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

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传播能力和危害性较强,对人群健康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共有 73 种,包括流感、麻疹、结核病、手足口病、艾滋病等。

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

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传播能力和危害性较弱,对人群健康威胁较小,但仍需进行监测和报告。共有 38 种,包括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登记与报告

医疗机构和个人一旦发现或疑似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登记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等。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后,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隔离患者、追踪密切接触者、进行消毒处理等。同时,对传染病流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向卫生行政部门定期报告。

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意义

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分类和统计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