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刘禅。

乐不思蜀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和谁乐不思蜀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乐不思蜀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乐不思蜀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乐不思蜀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成语故事:

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

可是,当诸葛亮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已经灭亡了。

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

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

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呀!难怪会让自己的给亡掉!”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要回家!

扩展资料

刘禅(207年-271年),男,汉族,即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223年—263年在位),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刘禅早年生于荆州,多次遭遇灾难,幸得大将赵云相救。刘备攻取益州,建立蜀汉后,册立为太子。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年号建兴,信任相父诸葛亮,支持北伐。

后期不理朝政,宠信宦官黄皓,国力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和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在洛阳,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思。西晋末年,汉赵刘渊称帝,追谥刘禅为汉朝孝怀。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角是谁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角是:刘禅

乐不思蜀

lèbùsīshǔ

[释义]

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语出]

清·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近义]

乐不可支

乐而忘返

[反义]

叶落归根

恋恋不舍

[用法]

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含贬义;多用在书面语里。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辨析]

~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则有“忘本”之意。

[例句]

你到了外国;可不能~;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英译]

toohappytothinkofhome

"乐不思蜀"成语的主人公是谁?

刘禅

【成语】:乐不思蜀

--------------------------------------------------------------------------------

【拼音】:lè bù sī shǔ

【 汉 典 网】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示例】: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之意。 ◎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近义词】:乐不可支、乐而忘返

【反义词】: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刘禅

刘禅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1、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蜀汉怀帝刘禅,刘禅是刘备之子。

2、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就是指非常的开心所以一点也不思念蜀国,在历史典故中指刘禅在被掳之后完全没有心思想要复国,是一个贬义词,不过现在发展变成了一个中性词。

3、乐不思蜀的故事讲的是刘备驾崩之后刘禅登基,但是刘禅只会吃喝玩乐,不管政事,一直都是诸葛亮帮忙持,后来诸葛亮,魏国就派兵攻打蜀国,刘禅自愿投降,带着一些大臣去了魏国。一次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来人表演蜀国的杂耍给刘禅看。其他大臣看到都感到非常的伤心,只有刘禅非常的开心叫好,司马昭故意问刘禅在魏国过的开心吗?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就是在这里非常的快乐,我完全不想念蜀国。

4、后来,人们都用“乐不思蜀”来比喻那些在外面过得很开心,都忘记要回家的人,这个词语在最初的时候是有一些贬义的,后来也被用来做褒义词,慢慢的就发展为现在的中性词,意义是在新的环境中感受到快乐,不想再回到旧环境中。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刘禅。

《乐不思蜀》的故事:蜀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司马炎为了试探刘禅的态度,故意放蜀国的乐曲,此时蜀国的官员都掉眼泪了,只有刘禅还笑嘻嘻的。司马昭问刘禅:“想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开心,不想念蜀国。”

扩展资料:

乐不思蜀 [ lè bù sī shǔ ]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译文】:司马昭问刘禅:“想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开心,不想念蜀国。”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01 刘禅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刘禅。刘禅,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在位四十一年。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刘禅。刘禅(shàn)(207年-271年),既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223年—263年在位),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刘禅早年生于荆州,多次遭遇灾难,幸得大将赵云相救。刘备攻取益州,建立蜀汉后,册立为太子。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年号建兴,信任相父诸葛亮,支持北伐。后期不理朝政,宠信宦官黄皓,国力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和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在洛阳,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思。西晋末年,汉赵刘渊称帝,追谥刘禅为汉朝孝怀。

乐不思蜀的故事: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1、成语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刘禅是刘备与甘夫人的儿子,是刘备的长子,一共在位41年,蜀灭亡后,被封为安乐公。

2、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