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网课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讲课视频

小学生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 #小学奥数# 导语】没有辛勤的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没有艰辛的付出,激励学习的句子就没有丰硕的果实;没有刻苦的训练,就没有闪光的。以下是 无 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供您查阅。

二年级上册数学网课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讲课视频二年级上册数学网课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讲课视频


二年级上册数学网课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讲课视频


二年级上册数学网课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讲课视频


一、长度单位和角的知识点[会按要求画线段和角。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7、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8、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9、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11、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练习:

1、1米21厘米=()厘米53厘米-18厘米=()厘米;一棵大树高10()。

2、我的身高是()米()厘米。

3、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一本书宽15()。

4、三角板中有三个角,有()个直角。

5、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二、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

5、多几的问题。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29+17=46)

三、表内乘法知识点[一定要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乘加:5×4+3=23乘减:5×5-3=23

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7的3倍是多少?(7×3=21),5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8×5=40)

练习:

1、5个6相加写作乘法算式是()或()。

2、先看图,再填空

(1)求一共有多少个的加法算式是:;

(2)求一共有多少个的乘法算式是:;

(3)第二行画△是4个3:

行:○○○第二行:

(5)在8×6=48中,8和6都叫做(),48叫做()。

(6)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个相应的乘法算式。

(1)()八二十四(乘法口诀要大写)

(2)七()六十三(乘法算式要小写)

3、根据算式写出乘法口诀。8×7()6×9()

4、5+5+5+4=()或()8+8+8+8-7=()或()

四、观察物体知识点[从正面、侧面、上面看。

1、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还可能是圆柱。

2、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还可能是长方体。

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圆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球,还可能是圆柱,圆锥。

4、面对面看到的物体形状一样,但方向相反。

5、观察组合物体的表面时,与物体的高矮和是否对齐无关。

6、练习

(1)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定不同。(×)(球)

(2)在同一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多只能看到3个面。(√)

(3)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看到一个长方形。(×)

(4)小明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物体一定是正方形。(×)

(5)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面观察,都不可能看到正方形。(×)

(6)从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7)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只能看到一个(正方)形。

(8)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它是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9)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个面看,不可能看到(圆)。

五、认识时间知识点

1、1时=(60)分

2、钟面上游(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相等的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3、钟面上有(2)根针,短粗一点的针叫(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从12走到6,走了(30)分;时针从12走到6,走了(6)小时;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了12,走了(12)时。

4、(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15)分也可以说成一刻钟。如8时30分是8时半,9时15分是9时一刻。

5、(3或9)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6、写出钟面上的时间,画分针:教材P101第3题,P105第12题。

六、数学广角知识点

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排列与顺序有关,如数字的组成,衣裤、早餐搭配,排队等;组合与顺序无关,如给数字求和,握手,调果汁等。

2、3个人中,每两个人进行一次比赛或握手、照相等,共要进行3次。

3、用3个不是0的数,能组成6个十位与个位不相同的两位数,如4、5、7能组成45、47、54、57、74、75;如果有一个是0,能组成4个两位数。如:0、4、7能组成40、47、70、74。

七、解决问题

1、海洋馆里有13条黄金神仙鱼,花面神仙鱼比黄金神仙鱼多9条,透红小丑鱼比黄金神仙鱼少8条。

(1)花面神仙鱼有多少条?两种神仙鱼共有多少条?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故事书每本4元,连环画每本7元,科学世界每本8元。

(1)买6本故事书和1本科技书一共要多少钱?

(2)买5本连环画和1本科技书,50元钱够吗?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3、一辆公交车上原来62人,到站后下了25人,上了19人,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人?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要点

1、单元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线段。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2、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问题(应用题)。

3、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直角的初步认识。

4、第四、六单元表内乘法(一)(二):乘法的含义。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知识点概括总结:

1.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米: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毫米:英文缩写为mm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2.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3.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4.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5.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6.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7.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学生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 我整理了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单元 长度单位

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 这 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 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 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 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知识要点归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 + 加数 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法估算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进行计算,只是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估算时,把这个数估成与他接近的整十数再去计算。

4、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步计算,再用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 步骤:①先读题 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 ③作答。

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3、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 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知识要点归纳:

1、角:像红领巾、三角板、钟面、等实物上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2、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如右图。 顶点

3、角的特点:①一个顶点,两条边(两边是直的);②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③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4、用直尺画角的方法:画角时先确定一个点,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5、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6、角的两边张得越大,角就越大。

① ② ③ 按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①﹤②﹤③

7、画直角的方法:①画一个点 ②从这点起画一条直线

③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所画的直线重合,直角顶点与所画的点重合

④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⑤画完直角要标上直角符号

8、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9、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与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知识要点归纳:

1、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

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⑴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

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3×4=12

4 × 3 = 12 或 3 × 4 = 12

︰ : : : : :

相同加数 相同加数的个数 和 相同加数的个数 相同加数 和

⑵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

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因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

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6、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因数×因数=积

加法: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减法: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

8、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 9×5=50—5

9、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

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

10、“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这个数×倍数或倍数×这个数。

11、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 5,就是5的3倍。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一、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1、如果一条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2、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

3、画对称轴时要用虚线。

4、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二、镜面对称

如湖面的倒影、照镜子都是镜面对称现象。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三、补充对称图形。

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可以先在格子中找到每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对称点,然后用直线连接。在对称轴上的点,其对称点还是这个点。对称轴是竖直方向的,图形左右对称;对称轴是水平方向的,图形上下对称。

新课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 #教案# 导语】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学生既是新知识,有是日常生活中的老经验。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篇二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 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 随堂练习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二年级孩子上网课数学讲什么

书本内容啊以及练习题。

长度单位 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A 观察与测量

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B 分米和毫米

《长度单位—练习一》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1 毫米的认识2

长度单位——认识线段 毫米、分米的认识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厘米认识 千米的认识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教学设计 厘米认识 《分米 毫米的认识》

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 》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复习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

我长高了 《第二单元—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3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4

《第二单元—练习课》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5

《第二单元—用数学》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1

《第二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2

《第二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应用题)》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1 两位数加一位数2 两位数加一位数3

《第二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 》教学设计

3 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认识角 锐角和钝角1

《角的初步认识—剪角和数角(活动课)》设计 直线与角 《角》课件 角和直角 锐角和钝角2

《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分类 》设计 角的认识1 角的认识2 角的初步认识 直角的初步认识

《第二单元—直角的初步认识》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1 角的初步认识2

角的初步认识3 角的初步认识4

角的初步认识5 角的初步认识6 角的初步认识8 角的初步认识9 角的初步认识10

4 表内乘法(一)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1 乘法的初步认识2

《 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设计 乘法 认识乘法3 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四单元-2、3、4的乘法口诀》设计 认识乘法1 认识乘法2 3的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练习

《第四单元-2、3、4的乘法口决练习课》设计 游戏表内乘法

《第四单元-5的乘法口诀 》设计 乘法练习训练 乘法1 乘法2

《第四单元-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设计 《第四单元-5的乘法口决练习课》设计 乘法的口诀练习1 乘法口诀练习2

《第四单元-乘法应用题》设计 《第四单元- 6的乘法口诀》设计 6的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 用flash做乘法口诀练习

《第四单元-6的乘法练习课》设计

5 观察物体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设计 认识物体1 观察物体 认识物体2

《第五单元-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设计 轴对称图形1 轴对称图形2 轴对称图形3 轴对称图形4

《第五单元-认识镜面对称》设计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活动课》设计 观察物体

6 表内乘法(二) 《第六单元-9的乘法口诀》设计 9的乘法口决1 9的乘法口诀2

看一看 摆一摆 《第六单元-整理复习》设计

《第六单元-看一看 摆一摆》设计

7 统计 《第七单元-统计》设计 统计1 统计2 统计3

统计4 统计5 统计6

8 数学广角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设计之一 数学广角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设计之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