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高考语文诗歌 2013高考语文题目

关于2013年 高考语文诗歌,2013高考语文题目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欣欣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3年 高考语文诗歌 2013高考语文题目2013年 高考语文诗歌 2013高考语文题目


2013年 高考语文诗歌 2013高考语文题目


2013年 高考语文诗歌 2013高考语文题目


1、《江亭月夜送别二首点面结合,白描,工笔》其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3、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4、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7、”(《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的真相。

8、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0、”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1、”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13、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14、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5、)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16、)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17、(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18、)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19、”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0、”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

21、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22、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2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