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为方志是谁写的 实为方志是谁写的作品

古之史,实为方志是谁提出的什么意思

是梁启超。梁启超在《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说过:“古之史,实为方志。”并举例说:“如《孟子》所称晋《乘》、楚《榛杌》、鲁《春秋》。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实为方志是谁写的 实为方志是谁写的作品实为方志是谁写的 实为方志是谁写的作品


实为方志是谁写的 实为方志是谁写的作品


“古之史,实为方志”是由梁启超提出的。方志就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梁启超在《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古之史,实为方志。”并举例说,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例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方志是记载某地的地理、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以及诗文、著作等的史志,是历史研究尤其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提出的

A.章学诚

B.梁启超

C.康有为

D.

:B。

方志,是指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总志如《山海经》、《大清一统志》。以省为单位的方志称“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后的乡镇、寺观、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浔志》、《灵隐寺志》。方志分门别类,取材宏富,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古之史实为方志是谁提出的

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梁启超提出的。

梁启超在《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说过:“古之史,实为方志。”这句话的意思是古老的历史,其实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

古之史,实为方志里面的方志,其实就是记载某地的地理、沿革、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古迹以及诗文、著作等的史志,是历史研究尤其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梁启超早年时期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祖父梁维清,父亲梁宝瑛,都曾以士绅参预乡政,在当地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

梁启超自四岁起居家就读,跟祖父识字。在早年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中,梁启超不仅学到了不少传统的文史知识,而且还听到了许多悲壮激昂的爱国故事。这种带有爱国情感和思想倾向的课外教育,对梁启超有着重要影响。

实为方志是谁写的

“实为方志”的作者是近代家、文学家梁启超。“实为方志”出自梁启超的《近三百年学术史》,原文为:古之史,实为方志。这句话的意思是:古老的历史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之新民、自由斋主人。广东省广州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近代思想家、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之一、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落日本,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古之史实为方志是谁提出的

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梁启超提出的。梁启超在《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说过:“古之史,实为方志。”这句话的意思是古老的历史,其实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

拓展资料:据考证,梁启超在1923年曾系统论述了我国地方志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和实践,并冠以“方志学”的标目,作为“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之一,载入《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这样,方志学才作为一种专门的科学,出现于学术之林。在这以前,还未曾见过方志学这个概念。

“方志学”这个科学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从梁启超的一系列史学、方志学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志学应包括:方志的渊源、嬗变和发展;方志的性质、意义和价值,方志的体例、篇目和章法;方志的主流和支流;方志作品的优劣和得失;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鉴别;修志的方法和技巧;修志者应具备的史德、史学、史识、史才等等。

古之时时有方志是谁提出的

“古之史,实为方志”这句话是由梁启超提出的。方志就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意思是古老的历史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

这是梁启超在《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的:“古之史,实为方志。”

并举例说,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例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方志是记载某地的地理、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以及诗文、著作等的史志,是历史研究尤其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之新民、自由斋主人。广东省广州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近代思想家、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之一、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