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律音乐联盟 十二律作品
歌手许嵩的音乐创作能力怎么样?
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古代音乐术语型编钟,这个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又一次喧嚣开来。因为曾侯乙的双音编钟(即在一个钟上可以敲出两个构成三度谐和关系的乐音,这是要有成熟的音乐理论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支持的),证实了在公元前5世纪,的音律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这种在短期内所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使人们开始怀疑音律从古巴比伦传入的可能性。许嵩的音乐创作能力非常出色。他的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很多歌曲都成为了经典。他的音乐风格独特,既有民谣的清新,也有摇滚的。此外,他还擅长编曲和制作,为自己和其他歌手创作了很多的作品。
十二律音乐联盟 十二律作品
十二律音乐联盟 十二律作品
总的来说,许嵩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音乐人,他的音乐创作能力得到了业界和何谓“八音”听众的高度评价。
关于五音十二律的书?
【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五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1)《灵枢·邪客》中把宫、商、角jue、徵zhǐ、羽五音,与五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正音。相传是由最早的乐器“埙”的五种发音而得名。 相当于现在的12356,即:do、re、mi、sol、la。 (2)声韵学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宫、商、角、徵、羽,分别与喉、齿、牙、舌、唇的不同发音部位相配。梁顾野王的《玉篇》卷末附图《沙门神珙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以及宋陈彭年等的《广韵》卷末附《辨音五字法》都是这种分法。前者分为喉、舌、牙、齿、唇,所谓自内向外,后者分为唇、舌、齿、牙、喉,所谓自外向内。 戏曲演员准确地掌握了五音的部位,再配合“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的运用,即能做到吐字准确,称为五音齐全,而不能准确掌握五音的演员,被称为五音不全。 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级音,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音级,有时借代 “五音”。
编辑本段宫
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do音。“宫”音为五音之主、五音之君,统帅众音。《国语·周语下》曰:“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礼记·乐记》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宋张炎《词源·五音相生》亦曰:“宫属土,君之象……宫,中也,居,畅四方,唱施始生,为四声之纲。”宫调(式)又为众调(式)之“主”、之“君”,即就其今所谓之“调高”而言。《隋书·音乐志》云:“每宫应立五调”“牛弘遂因郑译之旧,又请依古‘五声五律’旋相为宫:‘雅乐’每宫但一调,惟‘迎气’奏五调,谓之‘五音’;‘缦乐’用七调……”此所谓“宫”,与“均”通。有以宫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曰:“宫七调运正宫调,……第六运仙吕宫,第七运黄钟宫。”张炎《词源》亦曰:“十二律吕各有五音,演而为宫为调……黄钟宫(均):黄钟宫(调式)、黄钟商(调式)、黄钟角(调式)、黄钟变(变征调式)、黄钟征(调式)、黄钟羽(调式)、黄钟闰(闰宫调式)。”
编辑本段商
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re音。“商”音为五音第二级,居“宫”之次。古人认为,“商,属金,臣之象”,“臣而和之”。有以商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入声商七调”。
编辑本段角
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mi音。“角”为五音之第,居“商”之次。古人以为,“角属木,民之象”。有以角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上声角七调”。在古代的调(式)中,有以角音为调之角调,或有以闰宫为角之角调。
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征”为五音之第四级,居“角”之次。古人以为,“徵属火,事之象”。有以徵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
编辑本段羽
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la音。“羽”为五音之第五级,居“征”之次。古人以为,“羽属水,物之象”。有以羽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平声羽七调”。
编辑本段变征
古音阶中的“二变”之一。羽音与宫音之间的乐音。宋人有称其为“闰宫”者。在十二律,有指较宫音下一律之音(相当于si),如《后汉书·律历志》云:“黄钟为宫……应钟为变宫”;亦有较羽音上一律之音(相当于bsi),如《晋书·律历志》云“清角之调(音阶)以姑洗为宫,……太簇为变宫”。有以变宫为主音为结声构成的调(式)名。
编辑本段十二律
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 “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编辑本段三分损益法
在司马迁的《史记》“律书第三”中写到∶“……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征。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 意思是取一根用来定音的竹管,长为81单位,定为“宫音”的音高。然后,我们将其长去掉三分之一,也就是将81乘上2/3,就古音阶中的“二变”之一。角音与征音之间的乐音。《史记·荆轲传》曰:“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宋人亦有称变为闰,曰闰征。在十二律,通常指较征音下一律之音(相当于#fa);也有较角音上一律之音(即清角,相当于fa),又《隋书·音乐志》引郑译与苏夔俱云“今……‘清乐’黄钟宫(均)以小吕(仲吕)为变征”。有以变征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隋书·音乐志》记载,苏夔曰:“每宫(均)应立五调(式),不闻更加变宫、变征二调(式)为七调(式)。”郑译答之:“周有七音之律……今若不以‘二变’为调曲,则是冬夏声阙,四时不备。是故每宫(均)须立七调(式)。”众人从之。在宋张炎《词源·八十四调》十二宫(均)下,皆有七调(式),列“变征”之“调式”。得到54单位,定为“征音”。将征音的竹管长度增加原来的三分之一,即将54乘上4/3,得到72单位,定为“商音”。再去掉三分之一(三分损),72乘2/3,得48单位,为“羽音”。再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48乘4/3,得64单位,为“角音”。而这宫、商、角、征、羽五种音高,就称为的五音。 音乐中用来定音律的“三分损益法”,与古希腊“毕氏学派”中的“五度相生律”的方法相同。
编辑本段三分损益与十力度术语: 很弱 pp pianissimo 弱 p piano 稍弱 mp mezzo-piano 稍强 mf mezzo-forte 强 f forte 很强 ff fortissimo二律的相关物理
在声学中,声音的高低(如西洋音乐中的唱名Do、Re、Mi、Fa……)指的是与物体振动的频率。当我们取一简单物体用来定音高时(如竹管、丝弦),则它的频率与其长度是成反比的关系。如果物体的材质固定,长度愈长,声音愈低。 除此之外,当长度减为一半时,频率将变为原先的两倍;长度增成为原先的两倍时,频率成为原先的一半。我们将这种互为二倍数的特殊比例,定义为彼此互为“八度音”。所以“三分损”(长度变为原先的2/3)与“三分益”(长度变为原先的4/3),彼此之间正是一个“八度音”的关系(4/3 是 2/3 的两倍)。由此,我们便可以从八十一的长度出发,试算前述藉由“三分损益”求得的长度,所得到的十二律∶ 黄钟∶81; 林钟(由黄钟三分损而来)∶81 2/3 = 54; 太簇(由林钟三分益而来)∶54 4/3 = 72; 南吕(由太簇三分损而来)∶72 2/3 = 48; 姑洗(由南吕三分益而来)∶48 4/3 = 64; 应钟(由姑洗三分损而来)∶64 2/3 = 42.6667; 蕤宾(由应钟三分益而来)∶42.6667 4/3 = 56.8889; 大吕(由蕤宾三分益而来)∶56.8889 4/3 = 75.8519; 夷则(由大吕三分损而来)∶75.8519 2/3 = 50.5679; 夹钟(由夷则三分益而来)∶50.5679 4/3 = 67.4239; 无射(由夹钟三分损而来)∶67.4239 2/3 = 44.9492; 仲吕(由无射三分益而来)∶44.9492 4/3 = 59.9323; 清黄钟(黄钟的高八度音,由仲吕三分损而来)∶59.9323 2/3 = 39.9549。 我们注意到一个“清黄钟”的长度39.9546,与直接取“黄钟”长度的一半 40.5 仍有一段小小的距,这就是“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因为在连乘十二次 2/3 或 4/3 后,的值不可能达到原始的 1/2。 另外,若在定律时不断地使用三分损益的作,一定会出现除不尽的小数,使得在实际制作时容易产生误。然而在现实上,准确度(Percision)与度(Accuracy)有其极限,所以经过十二次的三分损益之后,已经可以构成一个(不甚完美)的音阶循环。这也是为何中西音乐理论中,都不约而同地发展出以“12音阶”为主流的原因。之后才会出现如纯律、十二平均律等不同的改进或修正方法。 从上面所计算出来的结果,我们对照《史记.律书》中的文字,便可发现当中的抄录错误。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便记载了《律书》当中出现“七分”之类的文字,当为“十分”的误写。因此原文中的黄钟“八寸七分一”为“八寸十分一、81分”才合理。以下列出古音十二律与史记的文字记载比较,并附上与西方“参考音名”与“十二平均律的误”计算。 古音十二律 史记文字 三分损益 史记数字 西方音名 十二平均律 三分损益与十二平均律偏(%) 黄钟 八寸七分一 81 81(更正后) C 81 - 林钟 五寸十分四 54 54 G 54.0610 0.11 太簇 七寸十分二 72 72 D 72.1628 0.23 南吕 四寸十分八 48 48 A 48.1629 0.34 姑洗 六寸十分四 64 64 E 64.2898 0.45 应钟 四寸二分三分二 42.6667 42.6667 B 42.9083 0.56 蕤宾 五寸六分三分二 56.8889 56.6667 F# 57.2757 0.68 大吕 七寸五分三分二 75.8519 75.6667 C# 76.4538 0.79 夷则 五寸三分二 50.5679 50.6667 G# 51.0268 0.90 夹钟 六寸七分三分一 67.4239 67.3333 D# 68.1126 1.01 无射 四寸四分三分二 44.9492 44.6667 A# 45.4597 1.12 仲吕 五寸九分三分二 59.9323 59.6667 F 60.6814 1.23
编辑本段音律与历法的配合
由于音律与一年中的月分恰好都定有十二个,于是在上古时代,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上的记载,它们之间的对应为∶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夹钟; 季春之月,律中姑洗; 孟夏之月,律中仲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宾; 季夏之月,律中林钟;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钟;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所谓“律中”就是“音律的对应”,其征验的方法则是凭“吹灰”。据说古人将十二根律管里塞入葭莩的灰,只要到了某个月份,相对应的那一只律管中的灰就会自动地飞扬出来,这便是“吹灰候气”、“夷则为七月之律”等词汇的典故。当然以今日的观点,吹灰候气并没有现实的根据。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的吗
总之,阳六律是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
我不由惊讶于他知识面之广、文笔之好、治作之严谨,这些条件,加上超凡脱俗的想象古代把声律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声韵学, 七种,统称七音。在一首乐曲中,我们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个音十二律,本来也许是钟名。苏轼的《石钟山记》中有"魏庄子之歌钟也……周景王来构成音阶,即所谓七声音阶。
所谓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是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定调。比如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音调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
公元1780年,传教士钱德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七声音阶是从抄袭的。钱德明的观点,当即遭到了欧洲学者的排斥。法国人沙宛在1898年说,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东征军传入的。 1962年,李约瑟在他的书中说,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向东传入了古,向西传入了古希腊。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人们仿佛默认了这样一个说法。
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两个文明古国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较。
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竖琴与琴师弹拨的图刻。这些文化遗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很明显当时的弦乐已经有相当的发展。
而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
在同时期的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弦乐器的出现。最早的弦乐器,出土于曾侯乙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古代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二律是和十二个月对应的。在公元前14世纪的,有关闰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统,商代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个月并设置闰月来协调月相与季节的关系。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地进行应用。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5世纪,比整整晚了一个世纪。
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的吗?
许嵩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音乐人,他的音乐创作能力备受认可。他曾经获得过原创音乐联盟作曲奖,并担任过EMI百代唱片特邀词曲作家。他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涵盖了流行、摇滚、民谣等多种类型,深受听众喜爱。古代主要是五音,但七音与九音也是有出现的 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黄帝的贡献并非是黄帝个人的贡献,黄帝只是一个符号化的人物,是华夏先祖的一个代称,加于其身上的“贡献”,只能说是我们先祖的伟大智慧体现,不存在是否真实可信的!无射、应钟)的起源到底是在西方还是在现在还是颇有争议,李纯一的结论是商代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另外,古代的音律和天文基本上可以说隶属于统一体系。十九年七闰制的发现与使用古巴比伦比晚了1世纪,古巴比伦平面星图和的二十八宿对照起来也没有相应的含义。也就是说古代的天二、热情,快乐等 热情洋溢 appassionato 精力充沛 energico 充满 agitato 炽热或热情如火 fuocoso 朝气蓬勃 brioso 温暖、亲切 caloroso 喜庆、欢庆 festivo 快乐 gioioso 欢乐、谐谑 scherzando 活波、敏捷 vivace 强烈、猛烈 vigoroso 灿烂、华丽 brillante 三、抒情,优美等 如歌或如唱歌 cantabile 流畅 scorrevole 优 美、优雅 grazioso 温和 tenero 柔和、柔美 dolce 富于表情 espressivo 抒情 lirico 明朗、澄清 limpido 美丽如画 pittoresco 轻快、轻巧 leggiero或leggero 赞颂、赞美 inneggiando 回忆 ricordando 沉思 pensieroso 单纯、简单 senpl 安静 tranquillo 四、悲伤,忧虑等 悲伤 doloroso 悲叹、怨诉 lamento 哭泣,痛哭 piangendo 沉重 pesante 忧虑不安 ansioso文理论是发行成和发展的,不过说完全没有受西方影响可能还是为时尚早。 不过,十二平均律确实是由明代律学家朱载堉在1581年首创。
何谓八音十二律?
音乐考级联盟是一个由地区的音乐教师和音乐考级机构组成的专业组织。该联盟致力于推广音乐教育和提高音乐考级水平,在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关于八音,《古文尚书.舜典》:“八音克谐”,《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颛顼“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高诱注:“八风,八卦之风”,都提到了八音。八音有两种含义:一为用八类乐器演奏出与五声、十二律相谐的音乐,一为八音反映了八卦卦气,与八卦紧相吻合。把八音、八风与后天八卦方位图相结合,形成音律的生成体系(详见十二律、六十律有关内容)。所谓八音即:一金,指钟、搏、铃等金属乐器所发的音;二石,指磬类乐器所发的声音;三丝,指瑟、琴、筝、筑等乐器所发的声音;四竹,指萧、箎、管、龠等乐器所发的声音;五匏,指笙、竿等所发的声音;六土,指塌、击等陶土乐器所发的声音;七革,指鼗、鼙等鼓类乐器所发的声音;八木,指柷敔等木制乐器所发出的声音。
之无射也",通行的注本都认为"无射"是钟名,何况十二个名称里有四个带钟字,因此,
十二律最初应当是为"乐"制定的。在《律书》中,十二律则与月份、时辰两两相对,并
且太史公按节气特点给十二律作了解释,如"十一月也,律中黄钟。黄钟者,阳气踵黄
泉而出也""九月也,编辑本段变宫律中无射。无射者,阴气盛用事,阳气无馀也,故曰无射"--看来
是"钟律",一句"可以作为根据进行猜度",就可以随意解释--可怜我们后人,一代代不
这样,作公民也这样,真令人伤感加甄别就诚惶诚恐地引用。推而广之,作后人这样,作儿女这样,作学生这样,作下属。
本来我又很不高兴《史记·乐书》大段大段抄袭《礼记·乐记》,但太史公毕竟是
纪传体史书人,在粗粗翻过"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书后,
力,坚忍苦闷的情怀,才成就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吧--这是题外之感了,
打住不题。
音乐史开篇论:音乐起源说
就像“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农历为什么有闰月?”离不开天文学的基本知识一样,这个问题必然会引入“律学”及“物理学”的一些知识,不太可能三言两语说清楚,在这里我尝试简单回答吧:音乐艺术以抽象的声音为客观物质材料,以空气振动为媒介,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因此音乐起源问题的探究远比其他艺术门类复杂。
1、劳动起源说
说:“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劳动发展了我们人猿祖先的双手和其他机体;性劳动发展了他们喉部、口部的器官,从“劳动过程中”并且“和劳动一起生产出来”了语言;劳动与语言两者又成为促进脑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劳动的进行、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发达,为音乐艺术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抬大木头的人,前面人人喊着‘邪许、邪许’,后面的人也跟着喊,这就是在抬重的劳动中间产生的歌曲)。关于劳动产生音乐的内容,劳动产生于舞蹈动作等方面的内容较多,此处不再列举。
音乐起源之“情感说”的主要代表是我国的古代音乐著作《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于人心之感于物也”。
它认为音乐是人类抒发和表达情感的最初的外在表现方式。在我国的《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了四段民歌起源的传说,这也说明了音乐是由于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产生,情感表达就成为音乐产生的主要途径。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情感表现需要,生活在中的人需要交流思想感情,于是创造了各种各样形式的艺术用于情感的交流,音乐也在这一需要下发生。
王士达《音乐是怎样产生的》中说:人类表达情感的需要是促使音乐产生的根本动因,因为,无论是对自然音响的模仿,或是对于‘言之不足’的语言的升华。
或是为了求偶而歌情唱爱,或是为了巫术活动、宗教仪式的需要,或是伴随劳动而发出的呼号,归根结底,无非都是为了人与人间抒发、表达和交流情感的需要。
人的情感是一种心理活动,音乐通过声音的力度和强度与心灵达成共识,来表现人类相应的情感运动。由此可见,音乐与人类的情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乐记》就这一问题作了一番非常精辟而生动的阐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人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心理,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关键所在。当原始人类受到事物的而产生情感反应后,他们就会用有意识的、本能的或者吼叫或者手舞足蹈等行为把这种情绪体验表现出来。
音乐起源之“语言抑扬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卢梭及英国哲学家史宾塞,他们认为人类在兴奋或激动时所产生的抑扬语调即是歌曲。音乐与语言均为人类表达情感的工具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在《乐记·师乙》中所记述的一段话就非常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句话就是说唱歌是一种拉长了声调的语言。
当人们高兴时,自然而然的先用语言来表达,当普通语言不足以表达的时候,就拉长声调用歌唱来表现,当拉长了声调的歌唱还表现不了的时候,就加上嗟叹的声音,当嗟叹还不足以表现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手舞足蹈起来。
语言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来表达人的思想。然而当语言通过人的口头表达出来的时候,它又具有强烈的感彩,即通过抑、扬、顿、挫的言语音调来体现。正是这种言语的音调,成为音乐的最基本的来源之一。
原始的声乐艺术本身就是原始人类语言与音乐的合二为一。由此可见,语言也是音乐产生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也可说,音乐起源于“语言说”。
4、模仿自然说
模仿说是音乐起源问题中最古老的理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以糜鞍置缶而鼓之”的记述。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表示:“在许多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
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他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本能,音乐乃至整个文学艺术均来自对自然界和生活的模仿。
吹奏乐器的产生发展,给模仿说以有力的佐证。从历史的角度看,很多吹奏乐器,开始并不是用来演奏的,而是模仿某种动物叫声,作为吸引猎物和吹出某种声音驱赶猛兽。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为笙、管、笛、箫等可用来演奏的乐器。
大量模仿性音乐作品的存在,又证明了该理论建立的正确的一面。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法国作曲家圣·桑斯的《动物狂欢节》、古曲《流水》、民乐曲《百鸟朝凤》、二胡曲《空山鸟语》等。
都以自然音响为模仿对象,以栩栩如生地再现自然界音响而为人们所欣赏。而德国作曲家特奥尔多·米夏埃利斯创作的《森林的铁匠》、艾伦贝格创作的《森林火车》、奥尔特创作的《钟表店》,更被誉为模仿自然古人的想象力一点不比今人,这么牵强的解释都能堂而皇之地写在历史里。描绘性标题音乐的三大杰作。
巫术音乐,一般都认为是巫师从事巫术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巫术活动频繁而又辉煌的时期在商、周。周后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其巨大成就乃至今人尚不能超越。
在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原始人为了求生存,必须与险恶的大自然苦斗。在不能战胜,也无法解释大自然的某些现象时,就需要精神力量的支阴六律的特性和用处:撑,原始人把精神力量神秘化,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巫术。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
认为音乐起源于远古的巫术。音乐是巫术音乐活动中的重要手段,巫术人类所有活动的表现形式。除以上说法外,还有“太一”起源说、个人发明创造说、说等,此处不再枚举。
参考文献:
、《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M](《文选》两卷集第二卷80~84页)。
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大学出版社2013。
杨荫浏、《古代音乐史稿》[M],音乐出版社。
《艺术的起源》[M],科学出版社。
音乐上的十二律对应的是哪十二个月
编辑本段徵只知道几个,应钟对应十月,蕤宾对应五月,夷则是七月。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阳六律在古代音乐理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被用来定调,还被用来定时间,以调物候的变化。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地运行规律,发现不同的时节对应着不同的音律。阳六律的运用可以帮助人们确定节气和时令,从而更好地安排农业生产和生活。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锺;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仲夏之月首先,我们需要记住和谐音程在物理学上的含义:相邻“八度”的两个音,其频率是1:2,相邻“五度”的两个音,其频率是2:3。,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锺;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锺;仲冬之月,律中黄锺;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365天的花语我都有,你自己看着办吧,希望你看得懂。 一月 1月1日 雪莲花 希望 1月2日 水仙花 爱之颂 1月3日 藏红花 无悔的青春 1月4日 白花
音乐考级八大权威机构
【十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音乐考级的八大权威机构,详细介绍如下:
2、异性求爱说一、音乐考级联盟:
二、音协音乐考级中心:
音协音乐考级中心是音乐家协会设立的音乐考级机构,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该中心的考级项目包括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多个学科和专业,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多个等级。
三、皇家音乐学院:
皇家音乐学院是英国最重要的音乐教育机构之一,其考级系统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ABRSM的考级项目包括声乐、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等多个音乐类别。
四、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也是英国的音乐教育机构之一,其考级制度与ABRSM相似,深受全球音乐教育界的认可和推崇。
五、概念音乐美国音乐学院:
美国音乐学院是美国的音乐教育组织之一,其考级制度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及其他。该学院的考级项目包括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多个领域,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的等级设定,其中高级等级的考级要求非常严格,被认为是衡量学生音乐技巧和素养的重要指标。
六、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是最的音乐教育机构之一,其考级制度在及其他具有较高的声望。该学院的考级项目包括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多个学科和专业,考核内容涵盖了音乐演奏、音乐理论、听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
七、德国音乐协会:
德国音乐协会是一个专注于流行音乐领域的考级机构,其考级项目主要涵盖了吉他、贝斯、鼓和声乐等流行乐器和流行歌唱技巧。该机构注重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和表演能力,考级内容包括演奏曲目、即兴演奏、乐理知识等方面的要求。
八、法国国立音乐学院:
法国国立音乐学院是法国最重要的音乐教育机构之一,其考级制度在法国国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该学院的考级项目包括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多个学科和专业,每个等级设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和曲目要求,对学生的音乐技巧、艺术表达能力和音乐理论知识有严格要求。
黄帝的贡献哪些是真实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的色彩?如何看待更科学?
5、【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有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巫术起源说这个不好判断,不过我认为大部分是有史实根据的,例如和军事才能,以及多项发明等,他是最早的全才。
就连太史公自己都说"钟律调自上古。建律运历造日度,可据而度也",可见律本来非常多
为什么古代的音乐只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而西方是Do-Re-Mi-Fa-So-La-Ti七个音?
磁带音乐就没有重印了,可以找到的是《缪天瑞音乐文存》,其中收录了这篇文章。
噪音音乐音级的人为划分,是音乐情感表达的需要,同时也是乐器发展必要条件。但至于是分为“五个音”还是“七个音”,则是一种选择,每种选择都有它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五音”不仅仅是古代音乐的选择,也是很多世界上很多民族音乐的选择。
我们先引入最朴素的“五度相生率”:根据“五度其次,劳动也创造了音乐艺术。劳动实践本身,给予音乐以内容。劳动的动作和呼声给予音乐与舞蹈节奏和音调。《淮南子》曾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动力之歌也。””和“八度”这两个音程关系,在音乐的实践中,人们自然而然的发明的“五度相生率”,这时已经引入了12个音,但在实践中发现13轮后并不能回到原来的音。这个问题困惑了律学家们很久,后来才出现了“12平均率”。(不再这里展开律学了)
简单用数学描述是:(3/2)^12 约等于 (2:1)^7
这里除了前面说的五度(3/2)和八度(2:1)外,出现了12和7,这是一种隐含的规律或关系。
好了现在有了“五个音”!这时我们(用耳朵也可以借助律学上的数学计算来)观察五个音之间的距离,五个音有松有紧,正好合适,再多一个音,则六个音之间的远近关系会跟不均匀,如果少一个音,则四个音之间关系与不如五个音之间的关系均匀。所以“五个音”是一个自然地选择,也是非常朴素地选择。有了这五个音后,如何构成音乐,就可以有类似于古代的宫、商、角、徵、羽等调式了。
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六个音不如五个音,那在加一个音呢?按照上述原则,在五声音阶后加上B和F后,就构成了自然的大调音阶,也就是每个人都知道的Do-Re-Mi-Fa-So-La-Ti。(能不能再增加音,会是什么效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试验)
而且古代也远非只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变调音不计其数,只是这五个是大音,这也是古代说人唱歌不好听为“五音不全的原因”
请教各种音乐术语
3、语言抑扬说一、速度
好了,回到原来的问题,一个“八度”间到底需要一个音,我们还是按“五度相生率”的顺序一个音一个音的往上增加吧:设个音为C吧,那么在两个C之间很自然的应该加一个G,因为它和低音C是五度关系,注意不是中间的#F,#F和上下两个C在听觉上没有和谐关系;第三音加在哪里呢?低音C和G之间的距离好像更空一些,加个什么音了?很自然一定是D,因为D与G为五度关系;依次类推然后是A和E。1、慢速类
Adagio 约=56 柔板
多用于奏鸣曲中段乐章和浪漫派乐曲抒情乐章
扩展资料时期与流派
中世纪时期
巴洛克时期 (baroque)
古典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
民族乐派
印象主渐强 cresc. crescendo 渐弱 dim. diminuendo或decresc. decrescendo 特强 sf 或sfz sforzando 或 fz forzando(通常用来表示重音 突强 rf 或rinfrfz rrzando(表示很急速的“渐强”) 强后即弱 fp forte-piano 特强后弱 sfp sforzando piano 或 fzp forzando piano 速度术语 慢速度缓慢 庄板 Gre 40 广板 Largo 46慢速 慢板 Lento 52 柔板 Adagio 56 小广板 Larghetto 60稍慢 行板 Andante 66 小行板 Andantino 69中速 中板 Moderato 88稍快 小快板 Allegretto 108进行速度 快板 Allegro 132快速 急板 Presto 184急速 最急板 Prestissimo 208 变化速度 渐慢 rall. rallentand 或rit. ritard. ritardando 转慢 riten. ritenuto meno mosso 稍慢 poco meno mosso(这个“稍慢”的意义和基本速度中的“稍慢”不同,是比前满速度稍 慢,有稍转慢的意思) 慢一倍 doppia lunghezza di tempo渐宽广或放宽 allargando 渐消失 manc. mancando 或mor. morendo orz. orzando 渐快 accel. accelerando 转快 piu mosso 稍快 poco piu mosso 快一倍 doppio momimento 慢起渐快 lento poi accelerando 渐快同时渐强 string. stringgendo 原速或回原速 a tem. a tempo或tempo primo 或tempo I散或速度自由节奏自由 ad lib. ad libitum或a piacere 伸缩拍子 tempo rubato 同速 l'istesso tempo 感情术语一、雄伟勇敢等 雄伟、壮丽 grandioso义
表现主义
新古典主义
原始音乐
新民族主义
未来主义
具体音乐
微分音乐
先锋派
序列主义
偶然音乐
电子音乐
简约派
后现代主义
行为音乐
宏伟、庄重 maestoso 庄严、严肃 sol nne 威武 marziale
英勇、壮烈 eroico
大胆、勇敢 ardito
坚定不移 fermo
刚强有力 con forza
战斗 bellicoso 胜利 vittoroso
宽广 larnte 豪迈 baldo 自豪 baldanzoso 渴望、热望 voglievole 愤怒 sdegnoso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随便看看
- 2025-04-16 2020年上海高考安排 2020上海高考时间表
- 2025-04-16 面部扫描仪人工智能 面部识别扫描
- 2025-04-16 【回答】郑州市骨科医院在什么地方,挂
- 2025-04-16 心理健康手抄报难度高的 心理健康手抄报
- 2025-04-16 天津高考成绩2023 天津高考成绩2023一分一